我在珠海挺好|海上牧“洋”人杜兵:打造会“思考”的海洋牧场

time:2025-08-08 17:57:56 edit: Source:

7月20日,洋台风“韦帕”挟狂风暴雨肆虐珠海万山海域,珠海在桂山岛气象站,挺好录得瞬时阵风达56.7米/秒,海上会思海洋相当于17级强风。牧人牧场在桂山岛大小蜘洲海域,杜兵打造“格盛1号”与“澎湖号”两座深远海养殖平台却如礁石般岿然不动。洋

翌日风浪渐歇,珠海格盛科技副总经理杜兵确认:鱼群仅少量损耗,挺好设备完好无损——这无声的海上会思海洋战报,是牧人牧场珠海海洋装备硬核实力的铮铮证明,也是杜兵打造杜兵带领团队深耕海洋工程技术攻坚的又一捷报。

杜兵。洋朱文 摄

“装备行不行,珠海大海说了算。挺好”这是杜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既是对实践的追求,也是对海洋的敬畏。2008年从江苏科技大学毕业后,杜兵在海洋装备领域深耕十几载,2016年他参与建造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“澎湖号”,自此一头扎进“蓝色粮仓”的广阔天地。近10年来,他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“海威1号”“格盛1号”“闽投1号”等多型海洋牧场装备的研发设计与运营技术支持,这些“海上堡垒”既承载着渔业变革的梦想,也直面着大海最严酷的考验。

从“造大船”到“养大鱼”,这对主修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建造专业的杜兵来说,是一次“跨界”挑战。他调研多地的海上渔场后发现,传统渔业养殖模式还停留在“肩扛手提、筐抬篓”的原始阶段,亟须向机械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转型升级。 于是,他边学边干,带领团队攻坚大型智能养殖装备抗台风设计、安全营运关键技术,并与海洋环境监测、自动投喂、远程控制等系统深度融合,将现代科技的基因注入传统渔业,打造出一个个会“思考”的海洋牧场。

“格盛1号”。李建束 摄

其中,“格盛1号”作为珠海首台企业自主投资的大型智能养殖平台,长86米,宽34米,其拥有3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。“它不仅能够抵御台风侵袭,还配备了水质水文气象传感器,可实时监测水质、鱼群活动情况,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细化管理。”杜兵笃定道:“一人一台手机就能掌握整个平台的运行情况。”

自去年投入使用以来,“格盛1号”吸引了不少海钓爱好者前来垂钓,平台上时常能看到他们兴致勃勃钓鱼的身影。杜兵对此颇为欣慰,他拿起一条鲜活的章红鱼向记者展示:“6月刚收获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,又投下4万余尾鱼苗。平台运行稳定后,年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。”

杜兵。朱文 摄

为了保障养殖作业的安全与高效,杜兵与技术团队历时三年时间,研发设计了多套人员登乘、船艇靠泊技术方案,并开展实海况测试,终于在“格盛1号”攻克了大型智能养殖平台与养殖辅助船之间的安全高效靠泊难题。“通过亲水平台、靠泊码头的协同配合,实现了人员、物资、设备的快速安全转运。”杜兵介绍道,这项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平台运营效率,也为未来发展休闲海钓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最近,杜兵正带领技术团队着手攻克渔网防附着和海上机械化清洗工作,以解决深海养殖中常见的海生物附着与维护难题,致力于提升平台的安全性和“适渔性”。在他看来,我国的深海养殖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,技术革新是推动产业进步的核心动力。“养殖业要走向深远海,必须用工业化思维锻造大型装备,实现规模化、标准化。”他坚信,“只有不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,提升装备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,才能让海洋牧场装备真正走向深蓝。”

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如何规范化发展,是杜兵格外关心的问题之一。2024年11月19日,“格盛1号”获颁广东省首本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登记备案证,深远海养殖装备自此有了合法“身份证”。“格盛1号”也成为省内首个获得海域使用权证、水域滩涂养殖证、装备所有权证、船级社入级证并购买装备和渔获保险的大型养殖平台。杜兵感慨道:“规范化建设给我们吃了‘定心丸’,也让海洋养殖产业走上了健康持续发展的‘快车道’。”

杜兵。朱文 摄

如今,格盛科技技术团队研发设计的34台智能养殖平台已覆盖全国7个省份,其订单数量和应用范围均位居全国前列。杜兵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海上度过,在全国各地沿海奔波,进行技术推广、运营指导和平台巡检。不久前,他凭借在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的突出贡献,获得珠海“百千万工程”先进个人的荣誉。

当一座座“蓝色粮仓”在海天之间扎根生长,耕海牧渔的古老智慧正被赋予全新的科技内涵。“我们将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,在装备研发、养殖技术、管理模式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形成行业标杆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,以实际行动助力‘百千万工程’走深走实。”杜兵说。

Search for keywords: